close

以下是賴SIR的FEEDBACK

大家有討論到幾個有意思的問題,我試著整理一下,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繼續討論,也讓不能來的耀民聽聽我們討論到的內容:
 
1.這本書到底在寫什麼?
    寫老彼的自傳?寫猶太人其實沒那麼邪惡?如果是第二者,的確如宗仁說得,稱得上是失敗。
       但如果是第一點,又為何文中挑的都是猶太人(至少幾乎都是),且有意無意得強調這樣得身份所產生的影響
    我仔細再翻過一遍這本書,發覺它的內容實在豐富,橫跨外交、教育、心理、管理、社會、媒體、科學、歷史...,
    我相信第一次看到的人不少人會發出如書評寫的那種「折服」、「驚嘆」之類的評語。
    但「旁觀者的冒險」真的只是要寫老彼上半生遇到的人跟事嗎?
    像「伯爵與女伶」那章幾乎要寫成大戰前的歷史了,書中很多地方也都有這種大時代的感覺。
    其實看他一生的脈絡每一步都很「經典」。從奧匈帝國的餘後,到發動兩次大戰的德國,再到戰勝德國開啟近代金融的英國,最後再到美國,每一步都      恰    好踏在二十世紀的舞台中心。
    我猜啦,他每篇文章,後面加上個人的見解,其實有一種要對時代反省的味道在裡頭。像弗洛伊德那篇、還有史隆那篇,省思的意味極濃。
   印象最深的例子像他認為史隆那時代對文憑看的很淡,但現在有一切維文憑是問。他覺得若史隆可以更強調「文憑無用論」,
   或許現在就不會走的那麼極端。中肯!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是以時代為骨架,猶太人為脈絡,再加上他個人見解的一本對二十世紀過往的反省。 
 
2.企業該有什麼責任?
這點我與昨天兩位的看法很不同。我認為企業應該要更積極的對社會付出。
當然如史隆說得,「沒有權;哪有責。」所以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要以「利害關係人」作為一個界線。界線以內是基本的,界線以外是加分的。
不過老實說,台灣不少人還停留在企業就是把股東財務利益最大化,這點相當落後。
至少,要像老彼說得,「在股東、員工、顧客、社會四者之間取得平衡。」
現在很多台灣企業連員工都照顧不好,更不要說社會了。
台灣什麼企業做到的社會責任最多?
抱歉,這是機密,詳情請見今年三月份的天下雜誌。
 
3.為什麼摩西在達到應許之地之前就掛了,是因為上帝愛摩西?
 其實仔細看他前後文,他是說,到了應許之地之後,這位「先知」就可能會淪為小丑,就不再重要了。
相較於鄭南榕、黃信介,我想許信良、林義雄、施明德等人上帝可能比較不愛吧。
 
最後,一月份的討論因為沒有事先選好書,所以顯得有點草率。
下一次2/16看的兩本書「惡童日記」、「棉花、股價、與尼羅河的秘密」,
大家可以事先把議題丟出來。
我建議的流程是,
每個人輪流發表心得十分鐘,另外十至二十分鐘其他人針對他的心得綜合討論。
這樣比較可以學習傾聽,交流起來也比較有深度。
不過也表示每個人要先想好十分鐘左右的報告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lazoren 的頭像
    holazoren

    For The Cult In The World

    holazo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