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風格社會」讀書會
時間:11/22(六) PM6:30
地點:師大夜市 ZABU 雜 舖 食 堂(http://tw.lifestyle.yahoo.com/biz.html?bizid=7dd072fd4c2323ad)
以下是詩欣的導讀
我們所理解的風格社會,為社會學理論「第二現代」衍伸的概念。
貝克Beck、紀登斯Giddens、賴希Lash(觀察西歐已開發國家社會發展)主張現今的社會應被視為「第二現代」,第一現代所指的社會是工業社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為"提出了一套生活法則",這些型態指涉了當時的時空脈絡下的社會,而不是人類生活的原型。根據工業社會所發展的理論已經無法掌握現在的社會發展動脈,其保守的思為壓抑了具有不同生活型式的成員,所謂的社會已經喪失其影響個人生活方法與型式的決定力量,第一現代中人們的生活是被給定的(日常生活規範的自明性),第二現代裡的生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第二現代的特色是:
1.社會內部個人化Individualisierung
個人從社會條件如階級與階層或性別角色與家庭等的束縛解放出來
2.社會外部的全球化Globalisierung
全球金融系統的運作、跨國界組織的擴張、全球傳播網路的形成等因素對社會既有疆界的顛覆
3.概括來說「生活型式的『多元化』與『個人化』是第二現代的社會特徵」,在此脈絡下研究人口統計/生活模式的變相則以「生活風格」為熱潮。
生活風格的組成依賴「意象傳達」-人們希望藉由生活風格將自己所持有的生活哲學與理念明顯地表現出來;和「美學體驗」-由生活風格所表現出來的生活哲學與理念具有強烈的美學色彩。
生活風格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符號消費」及「美學體驗」的環境,而文化經濟(文化消費化&消費文化化雙重作用力注入商業運動的能量)的運轉則使符號產銷得以加速,帶來消費者所需的符號厚度,進而塑造出「風格社會」。
劉維公曾經在專欄裡說:風格社會不是最好的社會,但是最可以解釋現今社會。
議題一:風格社會下全球化與在地文化的關係
在推崇風格社會以前,我們可以想想,植基於現代化國家而出現的「風格社會」會不會是一種外來文化的入侵?BOBO族、雅痞、樂活、台客…我們談論的「風格」標準為何?是誰定義?台灣、中國、泰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生活風格是否成為世界主流?在台灣哪些風潮正夯、是被誰影響、有台灣本土風格出現嗎?因此,第一個議題為,風格社會下全球化與在地文化的關係,大家可以從社會現像切入討論。
議題二:國內外創意產業案例分享
「風格社會」經常和「美感經濟」、「設計力就是競爭力」等字眼連在一起,近年來坊間也不斷提倡「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企管書籍開始一窩瘋出版相關內容,到底台灣已經準備好了嗎?有哪些成功案例?其背後的思維和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他的行銷手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並且,也可以提出國外有趣的案例分享,對照台灣市場還有哪些進步的空間?
議題三:台灣社會的消費趨勢(消費者面向、企業面向)
最後,企管消費者行為其實已經常常在提「生活型態」的概念,研究者定義不同族群的生活樣貌,針對他們心靈需求、生活方式制定符合其喜好的商品,是否「風格社會」只是助長「符號消費」的幫兇,消費者為了張顯個人風格,消費更多實質上完全不需要的東西?可以討論一下台灣社會的消費趨勢,到底人們消費是為了什麼?真的有意義嗎?為什麼會如此演變呢?是被廣告、行銷手法、抑或媒體影響?在這波各界不斷地談論風格社會的推波助瀾下,到底誰是最受惠的呢?
詩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