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號的讀書會得到一些很奇怪的結論
1.目前台灣的社會不算是風格社會
2.就算風格社會不是一個最好的社會,台灣還是逐步邁向風格社會
3.轉變成風格社會的前提是要提高台灣國民年收入,否則看來看去,台灣驕傲只有'台客'而已
緊接著就是談到勞工議題~~~因為要提高年收入嘛!
雖然很跳tone,免不了還是要在這個議題上論戰
賴sir的主要論點是:
提高資方的產值,將企業產值自然反映到員工薪資,所以員工應該要先提升自己的產值
詩欣的主要論點是:
勞工應該要團結,強化勞工意識,利用工會力量爭取更高的薪資
我的主要論點是:
加速勞力市場的流動性,讓勞力市場更符合產業需求,形成資方競價,提高勞工薪資
最後的爭論點是,薪資佔GDP比例的下降,它代表什麼意義? (這樣的資料是賴sir提出的)
簡單解釋一下我的看法
提出加速勞力市場流動的想法,靈感是來自於職棒的自由球員制
目前政府是朝這個方向在推動的,像勞退新制就有這樣的立法精神
據我目前的觀察,現在勞力市場上的許多人
他(她)們在人力市場上的價格和價值並不相等,像是尸位素餐的待退老伯,還有一人當數人用的免洗新人
他(她)們對公司生產力的"價值",並沒有反應到他(她)們薪資的"價格",有些人被低估,有些人被高估
所以自由勞力市場,可以讓人力價值正確反映到薪資上,造成更透明的競爭
而高成本的薪資勢必對經理人造成壓力,尋求人力資源利用的最佳化
不會有為了加班而加班的文化,完完全全地依照你的貢獻來評定你的價值
但不可否認的,自由的勞力市場有一定的危險性
即使你對公司價值很高,可是因為市場上供給太多(像70-75年次的出生率很高的因素),造成價格下滑
你的價值還是不會相對於你的價格
相反的,你對公司產值貢獻可能不高,但是因為人力的稀有性,所以你的價格在市場上就很高
關於這一部分,就只能用社福彌補了,並且盡量改善,畢竟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
留言列表